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办案札记
港口区法院执行法官温情执法之二三事
作者:港口法院 廖思钧  发布时间:2010-12-19 16:59:49 打印 字号: | |
  在公正执法的前提下,给予公民以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体谅人的自然需求,顾及人的感受,让公民在领略法律所带来的威严和神圣的同时,也享受法律所固有的“温情”和“体恤”,这是法律所需要的,也是法律所具有的。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用事实将人文关怀融于强制执行,使政治文明在执法领域中有了更生动的体现。

“推迟半日执行不搅婚礼”感动当事人

  苏某与李某原是一对好朋友,被告苏某于2006年8月17日向原告李某借款人民币2万元,定于2007年3月10日还清。借款到期后,经多次催索未果,李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苏某诉至法院,法院开庭审理后,判决苏某应偿还李某借款2万元。判决生效后,李某即向法院申请执行。因被执行人苏某外出务工,杳无音讯,此案进入执行程序后,因找不到苏某而成为积案。

  今年8月25日,据申请执行人李某提供被执行人苏某准备于8月28日在家举行婚礼的消息。执行法官又喜又忧,喜的是苏某终于出现,可以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忧的是如果在婚礼上行动,一来造成新郎、新娘尴尬局面,太不近人情,群众不会理解;二来婚宴上苏某的亲朋好友多,阻力大,且容易形成群体事件。但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苏某在婚宴结束后一离开,此案会因找不到苏某而再次拖延时间。

  为了让当事人体面地举行完婚礼,执行法官决定推迟半天时间执行。为不打草惊蛇,执行法官决定先带几个人盯住大门口,等下午客人走完后再采取行动。

  婚宴结束后已是下午16时,执行法官进入苏某家中时,苏某与妻子已收拾好行李准备外出打工。执行法官讲明为什么不在婚礼上强制执行的用意后,苏某及家人深受感动。执行法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认真做苏某的思想工作。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说服教育,苏某终于承认了错误,并当场履行全部案款。

          携被执行人上门道歉 十年仇怨终了结

  申请人许老伯与被执行人杨某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执行案历经10年之久。1998年3月,许老伯20岁的小儿子所搭乘的摩托车与杨某无证驾驶的摩托车发生碰撞,导致许老伯的儿子当场死亡。当年12月,法院判决杨某在其责任范围内赔偿21034元给死者家属。由于杨某当时刚毕业,无法一次性还清债务,只能每月从工资中扣几百元钱。截至2008年10月,杨某要偿还的本息仍然有2.5万元。当月,许老伯再次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杨某一次性偿还完所有债务。

  在执行过程中,主办法官经过走访了解到:杨某这些年过得并不富裕,要想一次性偿还债务难度很大。同时,主办法官还获悉,老人每次到法院领儿子的“赔命钱”时,心都被深深刺痛,而这十多年来,杨某从未登门看望过他们,让老人一直无法释怀。了解到困扰老人的心结后,主办法官决定以此作为执行突破口。主办法官把老人的心思转达给杨某,希望他能上门看望两名老人,杨某同意了法官的建议。2008年12月16日,杨某在主办法官的陪同下,买了水果来到老人家中,当看到眼前的“仇人”已由当年十八九岁的年轻小伙长成壮汉时,亦或是想到自己已离去的儿子,老人老泪纵横,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尽管老人对当年的事情还耿耿于怀,但看到杨某诚恳地道歉,以及主办法官悉心地做和解工作,老人缠绕多年的心结渐渐被解开,并在还款问题上做出让步,将执行款由原来的2.5万元减到2万元。杨某也表示,一定想办法向亲朋好友筹钱尽快还清,双方于当天达成了执行和解。2008年12月底前,杨某终于分两次还清了2万元赔偿款,为这起长达10年之久的老案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放水养鱼”让民营砖厂获新生

  邓某是一家砖厂的业主,十几年前因资金周转困难向13位亲朋好友举债70多万元投资到该砖厂的建设和经营中。但由于种种原因,砖厂出现危机,所欠的巨额到期债务无法偿还。从2001年起,13名债权人纷纷向法院起诉,要求邓某偿还到期债务。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法官对邓某的财产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邓某家中无可供执行财产,该砖厂现在生产陷入困境,厂内机器设备等资产总共就值三万多元。

  执行法官考虑到,一旦法院将其厂内资产拍卖处理,邓某将无法生计,而且资产拍卖后所得也不能付清其应履行的全部债务。于是执行法官想到了“放水养鱼”的执行方法:允许砖厂通过出租收取租金或转让的形式,将所得金额用于偿还债务,慢慢盘活砖厂经营状况。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大多数债权人的赞同。2008年7月,砖厂以每年几万元的价格出租给一名姓郑的老板。今年初,该砖厂郑老板告诉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下,石砖价格有所下降,但砖厂总体生产经营还算良好,20多名工人的工资还能正常发放。该院采用“放水养鱼”的方式,不仅让债权人拿到了相应的欠款,也使一度处于半倒闭状态的民营砖厂重获新生,这一做法,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谈起该案的执行过程,该院黄院长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不少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履行能力有所下降,法院尽可能采取“放水养鱼”的执行方式,不仅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企业也可能起死回生,这一系列案件的顺利执行,为今后类似的执行工作树立了典范。”
责任编辑:苏益?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网广西法院网防城港市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