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一院一品”司法品牌服务边关发展

——防城港市法院打造边关特色司法服务地方发展纪实
作者: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 吴凰汇 何文强  发布时间:2016-07-06 16:51:52 打印 字号: | |

针对沿海、沿边、民族、开放等区域特点,近年来,防城港市法院结合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创建,大力打造特色司法品牌,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形成四个基层法院各具特色的“一院一品”的司法品牌,服务大局取得明显成效。

 “那良边境法庭”打造“无讼边境”

防城区法院针对那良镇与越南有58公里边境线,辖区内汉、壮、瑶、京等多民族聚居,以及近年来中越边民往来和互市贸易纠纷日益增多的特点,结合“无诉村屯社区”创建工作,成立那良巡回法庭,打造“无讼边境”。

“那良边境法庭”坚持法官下访、坚持巡回审判、坚持司法所、派出所、人民调解委会三级联调、坚持法制教育、坚持司法建议,在边境线的全部村委会均建立“法庭调解联络站”,实行法官包片制,每名法官挂点联系几个村委会,特别是在峒中口岸和里火口岸派驻驻村法官,深入村屯巡回办案,巡回开庭率达90%以上。此外,加强与海关、口岸等部门及村委等联动,第一时间化解涉及边境贸易的矛盾纠纷,促进无诉边境创建活动。

今年上半年,该庭共收案件59件,结案55件,结案率93.22%。其中调解结案43件,调解率78.18%;撤诉4件,撤诉率7.27%,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中越商事纠纷巡回法庭”调解边贸纠纷

东兴市法院结合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加快推进,2014年3月在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成立中国首个“中越商事纠纷特别巡回法庭”,专门负责调解中越两国边境贸易产生的商事纠纷。

该庭通过派驻“双语”法官,下设办案点,创新调解方式,不收诉讼费,调解协议当场兑现,向边民普及法律知识,建立中越互动互访机制等七项措施,和谐化解边民纠纷,并加强与互市贸易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公安出入境管理、海关等部门联动作用,共调解案件56件,涉案金额161万元,服务中越边民互市贸易取得良好成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巡查组、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和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等各级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

“工业巡回法庭”服务工业企业发展

港口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家,工业占全市比重约72%,为妥善化解企业纠纷,港口区法院切实转变服务理念,于2014年底在广西法院率先成立了“工业巡回法庭”,将法庭搬进工业园区,集中审理辖区涉工业企业案件。

尽管面临着案多人少的压力,港口区法院还积极探索构建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出台实施了《法院服务重大工业企业发展实施意见》,为企业精心制作《企业经营防范30条》手册,构建了诉调衔接服务网络,推出“一企业一法官”挂钩工作制度,选派法官进驻辖区规模以上企业,实行定点联系、走访调研、上法制课等方式,对可能出现的纠纷提前介入,与当地村委、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部门一起调处,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件到企业巡回开庭,就地办案、就地调解,以案说法。挂钩法官还负责为项目征地拆迁提供法律服务,项目开工建设后,他们又深入安置点及时妥善调处土地权属、土地补偿款分配等纠纷。

自挂牌成立以来,“工业巡回法庭”共受理案件81起,65%的案件通过调解方式结案,开展走访企业30多家,联合企业举行座谈3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500余份,为工业企业,特别是驻防城港市的核电、钢铁、金川镍铜等重大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和服务。

“瑶乡巡回法庭”服务山区群众

南屏瑶族乡位于广西十万大山腹地,是瑶族聚居的贫困乡,因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群众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2015年年底,上思县法院把法庭搬到了南屏乡,让当地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司法服务。

“瑶乡巡回法庭”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法官、人民陪审员、司法所人员、人民调解员一起调处各类纠纷的模式,并以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结合“无讼村屯社区”创建工作,创新推行“一村一法官一人民陪审员”工作机制,增设驻村法官、人民陪审员工作室,安排6名会讲瑶族语言、了解瑶族文化的人民陪审员到驻点工作,并轮流值班,挂钩服务各村,上门办案。

自成立以来,“瑶乡巡回法庭”共进行纠纷调解案件21件,其中调解成功18件,接受当地群众各类法律咨询150余次,走访居民和农户12次,对创建团结、和谐的新瑶乡发挥了积极的意义,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及社会群众的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黄琼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网广西法院网防城港市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