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防城港市两级法院加大执行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力度,构建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健全执行案件管理系统、查控系统,将信息化应用到执行工作的每个环节,提高执行工作效率。今年1-9月,全市法院受理执行案件2293件,结案1793件,结案率78.19%,结案率居全区第一。
网络查控系统提高效率
9月8日,港口区法院成功借助网络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外地银行账户存款进行冻结,使“失联”了18年的被执行人仇某主动现身还款。
1998年10月,仇某作为保证人,以曾某名义向原告章某借款12万元,到了还款期限,章某发现仇某已经不见踪影,而曾某也拒不偿还欠款。2001年,章某将仇某、曾某告上法院,仇某没有出庭应诉,曾某则坚称自己不认识章某并否认借款事实,法院判决由仇某偿还章某12万元及相应利息。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因仇某已“失联”许久,加上当时信息化技术有限,执行法官多次奔赴当地银行均未查询到仇某的任何存款信息,案件进展一度停滞不前。
今年,港口区法院完成了网络查控系统的建设,8月,执行法官通过该系统查询到了仇某省外存款信息,随即将其账户内的15万元存款冻结。仇某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了执行法官,主动承认了当年的借款事实,并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仇某一次性支付章某19万元本息。
据悉,全市法院已全面建成执行网络查控系统,法官通过网络,足不出院即可便捷地与银行、车管、工商等部门互联互通,实现对被执行人的车辆、股权、银行存款等财产的查控。
今年8月以来,全市法院还积极与土地、房产、住建等不动产登记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在上述部门安装了查控设备,执行网络查控率先接入全区法院查控网络并上线使用,实现了对被执行人不动产财产进行查、冻、扣功能一体化。
据统计,今年1-9月,全市法院共利用网络查控系统查控被执行人财产62371次,查询、冻结被执行人存款3.17亿元,查封车辆183辆,有效缓解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的问题,大大提高执行质效。
信用惩戒系统严惩“老赖”
“点赞!欠债不还的,就该这样公布!”10月初,东兴市法院在其官方微信平台上发布了一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与往期不同的是,此份名单还附上了失信被执行人的照片。该条信息目前点击量已达6万1千余次,这些榜上有名的“老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因欠债不还成了当地的“网红”
据该院执行局法官介绍,目前已有5位名单上的被执行人主动打电话来表示愿意履行还款,其中一名被执行人到法院履行执行款1万8千元。同时,执行法官还接到了群众提供名单上失信被执行人财产信息的电话。
全市法院积极完善信用惩戒系统,及时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并在官方微信、微博、网站以及当地媒体、市中心LED大屏幕上“晾晒”。此外,与工商、林业、金融机构等单位进行协作,在出行、贷款、投资、置业、消费等各领域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挤压他们生存空间,让失信者无处躲藏,促使其主动履行法律义务。
7月4日,在广东打工的李某、黄某夫妇得知自己被晒进“失信黑名单”后立刻筹钱,随即从广东赶回了上思,并主动联系上思县法院执行局要履行还款义务,于当日将51388.82元执行款一次性交清,该院随后将两人名字从“失信黑名单”中删除。
截至今年9月,全市法院已将490名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向社会公开,92人慑于联合信用惩戒的威力而自动履行标的441.98万元,取得良好成效。
信息公开平台规范执行
执行法官下乡是如何办案的?中午在乡下吃什么?老赖“躲猫猫”了要怎么找?这些问题在防城港市中院11月4日推出的《微观法苑》中都会为网友全面揭开。该院新媒体团队用视频短片的方式,全面纪录了执行法官下乡办案的艰辛过程。
除了微视频外,今年6月起,防城港市中院在该院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相继推出了《“老赖”之路》系列普法漫画,每期内容均根据两级法院的真实的执行案例改编。目前,《“老赖”之路》更新到第10期,得益于有趣的剧情和新颖的形式,该系列漫画获得了上百家公众号转发,至少4万人次阅读,引起了一阵关注热潮。
据了解,全市法院积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构建了集案件流程查询、漫画普法、微信互动、老赖曝光、网络拍卖于一体的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主动把执行工作向当事人反馈、向社会公开,以公开促规范,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配合执行的良好氛围,
此外,全市法院不断完善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网上办案,对执行案件进行流程化跟踪管理,对外出执行警力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和管理调配。诸多信息化设备及手段的应用,简化了执行工作,有力破解了“执行难”。
“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切实推动执行工作各个领域的变革,提高执行工作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借助信息化的力量破解执行难题。”在11月2日防城港市中院召开的第二次‘执行月’活动动员会上,该院党组书记、院长莫澄真这样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