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一院一品”打造边海司法服务品牌

——防城港市法院打造边海特色司法服务品牌出成效
作者: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 吴凰汇 何文强  发布时间:2016-11-09 08:28:00 打印 字号: | |

近年来,防城港市法院结合防城港市沿海、沿边、民族、开放等特点,提出“抓精品、打特色、创品牌”的工作思路,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全市法院全面铺开、四个基层法院各具特色的“一院一品”边海经济带特色司法服务品牌,为防城港市加快推进边海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中越商事纠纷特别巡回法庭”化解边贸纠纷

东兴市法院结合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加快推进,20143月在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成立中国首个“中越商事纠纷特别巡回法庭”,专门负责调解中越两国边境贸易产生的商事纠纷,并下设江平镇、巫头村和万尾村3个办案点开展工作。

该巡回法庭通过派驻“双语”法官、下设办案点、创新调解方式、不收诉讼费、调解协议当场兑现、向边民普及法律知识、建立中越互动互访机制等七项措施,和谐化解边民纠纷,并加强与互市贸易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公安出入境管理、海关等部门联动作用,今年以来共调解案件56件,涉案金额161万元。不仅赢得了中越两国边民的赞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巡查组、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及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等各级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指导,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瑶乡巡回法庭”“一站式”服务瑶族群众

上思县法院结合辖区南屏乡瑶族聚居、边远贫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等实际,在南屏瑶族乡成立“瑶乡巡回法庭”,为瑶族群众提供调解、审判、普法宣传等“一站式服务”。

“瑶乡巡回法庭”通过法官、人民陪审员轮流值班,并与司法所人员、人民调解员一起调处各类纠纷的模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同时,结合人民陪审员改革试点工作,推行“一村一法官一人民陪审员”工作机制,增设驻村法官、人民陪审员工作室,指派法官和人民陪审员到各行政村、社区担任联系村法官、人民陪审员,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调解、审判、普法宣传等方面的能动作用。

自成立以来,“瑶乡巡回法庭”共接受当地群众各类法律咨询150余次,走访居民和农户12次,进行纠纷调解案件21件,其中调解成功18件,对创建团结、和谐的新瑶乡提供法治保障,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及社会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工业巡回法庭”服务工业企业发展

港口区法院于2014年底在企沙工业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广西法院首个“工业巡回法庭”,下辖三个工业园管委会及防城港市三大产业园,集中审理辖区涉工业企业案件,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和服务。

该巡回法庭积极探索、构建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出台实施了《法院服务重大工业企业发展实施意见》,为企业精心制作《企业经营防范30条》手册。构建诉调衔接服务网络,推出“一企业一法官”挂钩工作制度,选派法官进驻辖区规模以上企业,实行定点联系、走访调研、上法制课等方式,对可能出现的纠纷提前介入,与当地村委、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部门一起调处。定期到企业走访调研、上法制课、与企业座谈互动交流,并现场解答企业职工法律难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件到企业巡回开庭,就地办案、就地调解,以案说法。

自挂牌成立以来,该巡回法庭调解涉企案件76件,调解率为62%,开展走访企业30多家,联合企业举行座谈3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500余份,深受企业欢迎。

“那良边境巡回法庭”打造“无讼边境”

防城区法院针对那良镇与越南边境线长,辖区内汉、壮、瑶、京等多民族聚居,以及近年来中越边民往来和互市贸易纠纷日益增多的趋势和特点,成立“那良边境巡回法庭”,积极打造“无讼边境”。

该巡回法庭在边境线的全部村委会均建立“法庭调解联络站”,特别是在峒中口岸和里火口岸派驻驻村法官,加强与海关、口岸等部门及村委等联动,第一时间化解涉及边境贸易的矛盾纠纷。巡回法庭法官坚持法官下访、坚持巡回审判、坚持联调、坚持法制教育、坚持司法建议,建立法庭、司法所、派出所、人民调解委会四级联调网络,建立驻村、口岸“调解联络站”。实行法官包片制,每名法官挂点联系几个村委会、口岸,利用“面包车法庭”深入边境线巡回开庭、调解、普法宣传,巡回开庭率达90%以上。

今年110,该庭共办理案件80件,到案发村屯巡回开庭率达80%,案件调解撤诉率达77.63%,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责任编辑: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 吴凰汇 何文强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网广西法院网防城港市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