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祥文,1974年8月出生,京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96年7月毕业分配到法院工作,现任防城港市防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那良人民法庭负责人)、员额法官、一级法官。
五坚持二打造 劲吹法治春风
2015年6月,时任防城港市防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的何祥文带着院党组的信任与重托,来到地处中越边陲的那良人民法庭担任第六任负责人。
何祥文到任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创新该庭长期推行的坚持法官下访、坚持巡回审判、坚持四级联调、坚持法制教育、坚持司法建议和精心打造法庭联络站、精心打造无讼边境的“五坚持二打造”内容,融入孔子2000多年前的“无讼”理念,积极创建“无讼边境、法治边境、平安边境、和谐边境”,进一步巩固边疆的和谐稳定。
那良法庭辖区范围两镇两场,面积619.7平方公里,人口约9万人,有58公里中越边境线,聚居着汉、壮、瑶、京等多个民族,大部分边境乡镇农村偏远且交通不便,其中峒中镇距离那良镇60多公里,山路颠簸,驱车要近两个小时,住在偏远地区的村民到法庭办事非常不便。那良法庭推行巡回法庭下乡办案,一辆面包车挂上“防城区法院边境巡回法庭”的横幅,几张轻便的桌子和凳子,组成一个简单却充满人性化的巡回法庭。何祥文与法庭干警经常巡回到边境村屯和边远山区审理和调解各类纠纷,近年来,巡回审理各类民事纠纷案件500多件,开展以案说法、上法制课、法律咨询等普法活动近200场次,巡回审判里程达两万多公里,让法治的春风吹拂到了辖区的每一个村屯和角落。
“巡回办案虽然辛苦,但方便了边境群众,落实了司法为民举措,密切了党群关系,增进了法庭、法官与各族群众之间的感情。”何祥文说道。
化解边民纠纷 创新社会管理
那良法庭所辖那良镇、峒中镇地处边境,两国边民走亲访友、务工、经商频繁,而且峒中口岸及里火、滩散边贸互市点贸易快速发展,由此引发的各种涉外民间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为在第一时间有效化解纠纷,那良法庭在靠近边境的民生村、里火村、滩散村和峒中村分别设立了“法庭调解联络站”,联络站建设规范、功能齐全, 人员、制度以中文、越南文双语上墙公示,建立联动调解网络,运用公序良俗诉前化解边民矛盾纠纷,促进边境和谐稳定。
“每个联络站聘请一位村干部为调解联络员,当本村村民或中越边民发生矛盾纠纷时,由联络员先行调解,如果处理不了则请求法庭派员调处。”何祥文介绍。
那良镇边民骆某雇请越南人邓某搬运货物,因双方对欠付的劳务费数额产生纠纷,闹到了里火村委会。何祥文接到村委会请求后,立即赶到里火村,把双方召集到“法庭联络站”进行调解。经过努力,双方当事人达成统一意见;骆某承认欠邓某劳务费2000元,并当场付清。
“法庭联络站只帮理,不护短。”越南籍的邓某评价说。
2015年以来,何祥文通过边境调解联络站诉前调处200多起矛盾纠纷,其中化解了80多件涉外民事、经济纠纷。此外,何祥文还定期组织调解联络员与越南一方的村干部根据双边风土人情、村规民约,共同探讨交流处理边民纠纷的方式方法,为创建无诉村屯、无诉边境,维护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坚守司法为民 关心群众冷暖
每月1日、10日、20日是那良法庭的“庭长下访日”。这一天,何祥文会带领法庭干警到案件多发区、开发拆迁区、隐患集中区、贫困偏远区和边境村屯了解民情,回访案件,排查矛盾纠纷。
“有案件的当场立案处理,遇到村民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积极协调当地党委政府,帮助村民解决。”何祥文说。
有一次,何祥文到大勉村下访时,发现两名住房相邻的表兄弟因盖房问题发生争执,双方剑拔弩张,随时都有打起来的可能。何祥文从法理、亲情等角度做思想工作,半天过去,双方终于互谅互让,握手言和。
“法官工作做得很到位,很负责,帮我解决了烦心事,非常感谢!”那良镇太坪村太坪组年逾七旬的赵老汉激动地说。
赵老汉的儿子在2015年外出务工时因病离世,儿媳也音信全无,留下两个孙子跟随赵老汉生活。为让孙子今后的生活、学习及成长能够有所保障,赵老汉向法庭提出宣告儿媳失踪的申请,为孙子争取合法享有的民政救助。何祥文联系当地多个部门,通过多方奔走为赵老汉的孙子争取到了合法权益。
荣誉档案:
2016年,何祥文荣获“全区优秀法官”称号,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与法制日报联合开设的“法治中国行·法官故事”专栏法治人物;
2018年,何祥文被评为“全市法院先进个人”;
2019年1月,何祥文荣获“全国优秀法官”称号。
2019年2月16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区法院院长会议上,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全区法院2018年度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何祥文因被授予“全国优秀法官”称号在会上获表彰,并受到自治区高院黄海龙院长的亲切接见。